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发表时间:2023-06-26 21:34 消化道早癌的克星——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消化道是肿瘤的好发部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消化道肿瘤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0%,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据统计晚期肿瘤的5年生存率约40%;而早期发现的肿瘤,90%可以通过内镜下的治疗实现根治,5年生存率达9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结肠等消化道早癌,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被成熟且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一、概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二、ESD适应证: 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胃肠道早癌(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3、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类癌、异位胰腺、囊肿、静脉瘤等) 三、ESD微创手术的优势: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组织和其功能,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 2、花费少,疗效佳。患者无需开胸、腹进行手术,住院天数少,手术费用较传统手术少,而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同,据报道,实施ESD手术的患者在术后肿瘤复发率约在1%,与传统手术复发率相似。 3、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ESD治疗可以内镜直视下根据早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将肿瘤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 4、使病理医生能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诊断。 5、同一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目前 ESD 治疗早期胃癌适应证为: (1)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 (2)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30mm; (3)sm1浸润分化型腺癌,无溃疡发生,无淋巴即血行转移,病变直径小于30mm; (4)低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病变直径<20mm。 对于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可视为相对适应证。 表1 胃癌ESD治疗的适应证 上图:食管病变ESD适应证 表2 结直肠病变 三、ESD的禁忌证 1.病变隆起试验阴性(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后局部无明显隆起),提示病变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基层间有粘连,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组织。 2.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3. ESD在肿瘤剥离过程中技术难度高,耗时较长,清醒状态下患者难以耐受,手术过程中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及胃腔内血性液体、染色剂等易造成患者呛咳、误吸、窒息等。手术在全麻、气管插管的状态下进行较为安全。 六、E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1.出血 出血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h内,操作中黏膜下反复足够注射有助于预防ESD术中出血;剥离过程中,少量渗血可直接用0.9%NaCl溶液或2%冰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微小的出血可通过电凝治疗,大血管选用热活检钳烧灼,必要时可使用金属夹进行夹闭治疗。 在ESD术后应对创面所有裸露的小血管进行处理,必要时金属夹夹闭创面,在创面处理时应特别注意,尤其是位于固有肌层病变,切除后残余的肌层非常薄,使用APC对创面血管进行电凝时易造成穿孔。现不主张以APC方式进行创面血管的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静脉点滴)3d,可有效降低迟发型出血的概率,口服8周,可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穿孔 较小的穿孔可采用金属夹夹闭并留置胃管观察,穿孔较大内镜不能闭合创面,或同时合并出血,应及时中转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 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的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如胃肠减压、禁食水和PPI治疗后愈合,极少数较大穿孔需外科手术治疗。避免术中发生消化道穿孔最重要的一点是在ESD术中始终保持操作视野清晰。 3.狭窄 狭窄形成主要是食管ESD后的并发症,也可能见于胃贲门及幽门前区ESD术后。 切除病灶的面积及周长与狭窄形成的风险高低有关。食管环周ESD术后的狭窄发生率接近100%。ESD术后导致的狭窄可通过应用激素以预防,治疗可通过食管扩张。 七、ESD的术后护理 1.做好患者复苏护理,做好交接班; 2.病理标本及时送检; 3.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24h,避免大幅度活动,观察有无发热、心悸、冷汗、腹痛、便血等感染及出血并发症; 5.ESD术中使用的金属夹会随着创面的愈合而自行脱落排出,做好患者解释,消除患者顾虑。手术创面会形成溃疡,一般1~2个月后完全愈合,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内镜。 6.术后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黏膜下层浅层癌有局部残留及复发风险需密切随访。间隔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1年、1年共6次随访,必要时追加腹部增强CT,如有局部复发可以及时内镜下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