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发表时间:2023-06-26 21:34

内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各种治疗方法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为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当患者出现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3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

1. 门脉系统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一、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术

原理:通过在曲张静脉内注射硬化剂,使静脉内的血液凝固,进而使曲张静脉变硬、形成血栓,从而迅速实现止血。随后,血管周围的组织会发炎并形成瘢痕,使曲张的静脉逐渐消失。

常见的硬化剂包括乙氧基硬化醇和鱼肝油酸钠等,临床上最普遍使用的是聚桂醇注射液。不同的硬化剂在止血、消除静脉曲张以及产生副作用方面有所差异。

优点:操作相对简单、止血效果较好等。

缺点: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如出血、异位栓塞、食管狭窄、食管溃疡、感染和胸痛等。

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

原理:内镜下套扎术是通过使用套扎器将扩张的静脉吸引到一个透明的小帽子里,然后用橡皮圈勒紧它们。橡皮圈的作用是将静脉曲张的血管勒紧,从而切断其血流。这样一来,静脉曲张的血管就会逐渐缺血、坏死并形成血栓。最终,受损的血管组织会被替换成瘢痕组织,使曲张的静脉消失。


优点:具有高安全性、创伤小、效果快、操作简便等,避免了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并且很少导致感染,可以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也适用于部分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

三、内镜下曲张静脉组织胶治疗

原理:组织粘合剂,又叫做组织胶,是一种能够迅速固化的生物胶;当被注入到静脉后会与血液中的阴离子接触,在几秒之内就会迅速聚集、固化,然后使血管闭塞,达到快速栓塞血管并止血,能安全有效的预防短期和长期的胃静脉曲张出血。目前临床常用组织胶粘合剂多为氰基丙烯酸酯、N-丁基-2-氰丙烯酸盐。

内镜下组织胶黏合剂注射作为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线治疗和二级预防,是目前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的主要并发症为门静脉、肺静脉及颅内静脉等异位栓塞,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

四、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对内镜下套扎和硬化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表明两种方法联合序贯治疗优于单一治疗,且并发症和发生率明显降低。对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首次组织胶联合套扎两个月后复查,根据曲张情况选择再次治疗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

建议疗程结束后根据复查结果进行2个月、6个月或一年的随访频率;研究表明联合序贯治疗不次于外科择期手术的长期疗效,创伤小、恢复快。

NO.5内镜治疗新技术

随着内镜下的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这些新方法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这些新颖的内镜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有望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


--金属夹局部夹闭血管:使用金属夹在静脉流向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局部夹闭,再局部注射组织胶,目的是使血管的直径变小后血液限流,防治组织胶随血流进入其他组织和器官形成异位栓塞。

--超声胃镜引导下精准注射硬化剂和组织胶:在这种方法中,医生使用超声胃镜(带有超声探头的胃镜)来定位静脉曲张的血管。然后,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地将硬化剂或组织胶注射到受损的血管中。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明确存在门体分流的患者将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注入较大的血管团块中,从而阻断血流。

综上所述,选择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求等来权衡利弊,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无论预防首次出血,或者预防再出血,合理选择内镜技术,根据门脉压力、静脉严重程度、胃壁内外血管分布情况,个体化为每个患者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做到精准治疗,提高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北路47号(和平北院区)    海南省海口市椰海大道东19号(江东院区)
    电话 :0898-66222705